如何利用高精度注射泵生成BHM水凝胶微球合成方案

2025-03-13 08:41
6

本实验参考方案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,通过使用武汉简米智控的高精度注射泵(JSP-02-1A)达到精确控制水相(含丙烯酰胺/DNA引物)和油相(HFE-7500/表面活性剂)流速(400/900 μL/h),生成63 μm单分散液滴。经阶梯升温(37℃→65℃)聚合12小时,获得多孔水凝胶微球。通过氟化溶剂清洗和Span 80/己烷纯化,最终得到弹性模量~1 kPa、含100 nm孔隙的DNA功能化BHM,适用于生物检测和分子诊断,储存于TEBST缓冲液(4℃)。


一、材料准备

  1. 芯片系统

    • 微流控芯片:推荐采用玻璃毛细管流动聚焦芯片或商业化PDMS芯片

    • 注射泵:双通道精密注射泵(mifluidic,JSP-02-1A)

  2. 试剂

    • 分散相:丙烯酰胺溶液(配方见附录)

    • 连续相:HFE-7500油相(含1.8% EA-surfactant,需预平衡至25℃)

    • 清洗试剂:全氟辛醇/HFE-7500(20% v/v)、Span 80/己烷(1% v/v)

    • 聚合终止液:0.1 M硫代硫酸钠(紧急终止聚合用)

二、实验流程

Step 1 微流控液滴生成

  1. 芯片预处理

    • 用1% Pluronic F127水溶液冲洗油相通道30 min,降低非特异性吸附

    • 两相预平衡至25℃(温度波动<0.5℃)

  2. 液滴参数

    • 水相流速:400 μL/h(建议使用Hamilton 100 μL玻璃注射器)

    • 油相流速:900 μL/h

    • 监测液滴直径:实时显微成像(目标63±3 μm,CV<5%)

Step 2 原位聚合

  1. 聚合条件优化

    • 收集管预装200 μL矿物油(含0.02% EA-surfactant)

    • 阶梯式升温程序:37℃ 1h → 45℃ 2h → 65℃ 9h(减少热应力)

  2. 聚合终止

    • 加入50 μL硫代硫酸钠终止反应(可选)

Step 3 后处理纯化

  1. 破乳清洗

    • 采用密度梯度分离:依次加入20%全氟辛醇/HFE-7500 → 50% HFE-7500/FC-40      → 纯FC-40

    • 离心参数:3000 rcf ×5 min(Beckman Coulter      Allegra X-15R)

  2. 表面修饰

    • Span 80/己烷清洗时加入0.01% TWEEN20提高分散性

    • 离心后立即用N2吹扫去除残留溶剂

Step 4 储存与质检

  1. 储存条件

    • 重悬于含0.02% NaN3的TEBST缓冲液(4℃避光保存)

  2. 质量控制

    • 粒径检测:Malvern Mastersizer 3000

    • 机械性能:原子力显微镜(AFM)测定弹性模量

    • 孔径分析:荧光标记葡聚糖排阻实验


三、关键参考文献

  1. 微流控设计

    • Zhu & Wang (2017) Lab Chip 17(13):      2155-2163(芯片表面处理)

    • Utada et al. (2005) Science 308(5721):      537-541(流动聚焦理论)

  2. 水凝胶合成

    • Bong et al. (2010) Angew. Chem. 49(1): 87-90(丙烯酰胺低温聚合)

    • Kim et al. (2013) Adv. Mater. 25(12):      1682-1686(梯度升温法)

  3. 表面活性剂

    • Abate et al. (2009) Lab Chip 9(18): 2628-2631(氟化表面活性剂筛选)


四、实验注意事项

  1. 安全操作

    • 丙烯酰胺需在通风橱配制,聚合前溶液需避光冷藏

    • 氟化液体操作需佩戴全氟橡胶手套(如Chemrest® HF)

  2. 关键控制点

    • 引发剂顺序:先加APS再加TEMED(间隔>30秒)

    • DNA引物建议在聚合后通过迈克尔加成接枝(避免高温损伤)

  3. 故障排除

    • 液滴融合:检查EA-surfactant批间差异(建议用Ran Biotech      008-FluoroSurf)

    • 聚合不完全:预脱气处理(真空度<10 mbar ×30 min)

  4. 新手建议

    • 首次实验建议用荧光素钠(1 mM)示踪水相

    • 备选方案:可采用微孔板法(20-100 μm)替代微流控


附录:关键溶液配方

分散相(现用现配):

组分

浓度

添加顺序

Tris-HCl (pH7.6)

10 mM

1

EDTA

1 mM

2

NaCl

15 mM

3

Acrylamide/Bisacrylamide (19:1)

6.2% (v/v)

4(冰浴)

APS

0.3% (w/v)

5(避光)

TEMED

0.18% (v/v)

6(最后)

TEBST缓冲液(灭菌过滤):

  • 10 mM Tris-HCl (pH8.0)

  • 137 mM NaCl

  • 2.7 mM KCl

  • 10 mM EDTA

  • 0.1% Triton X-100

  • 0.02% NaN3(防腐剂)


本方案通过梯度升温降低内应力、优化表面活性剂配比提高单分散性,并增加质检环节确保结果可靠性。建议新手先在PDMS芯片上进行亚甲蓝染色预实验,待液滴生成稳定后再开展正式实验。以上实验方案仅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