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全面解析PDMS芯片加工工艺,涵盖掩膜制作、光刻流程、PDMS浇筑与TMCS处理脱模技巧、等离子键合技术等关键步骤,详细对比不同工艺的优缺点,并提供高深宽比结构脱模优化方案。
一、PDMS芯片概述
定义
PDMS(聚二甲基硅氧烷)芯片是一种基于柔性有机硅材料的微流控器件,通过微纳加工技术在PDMS基底上构建微米级通道、腔室及功能结构,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、化学分析、微流体操控等领域。
核心优势
生物相容性:无毒且适合细胞培养
光学透明性:透光率>90%(可见光范围)
透气性:允许气体交换(如细胞培养中CO₂/O₂渗透)
柔性加工:可复制纳米至毫米级结构
局限性
机械强度低:易撕裂,长期使用易变形
表面疏水性:需等离子处理增强亲水性
耐溶剂性差:易被有机溶剂(如丙酮、乙醇)溶胀
二、掩膜制作工艺
1. 菲林掩膜
材料:高分辨率透明胶片(线宽大于20um)
工艺:
使用激光光绘机或高精度打印机输出设计图案
显影定影后获得二元化(透明/不透明)掩膜
优点:成本低(单张约100元)、快速迭代
缺点:边缘粗糙度高,寿命短
2. 铬板掩膜
材料:玻璃基底镀铬层(厚度80-100 nm)
工艺:
电子束曝光或激光直写刻蚀铬层
分辨率可达1 μm以下
优点:精度高、寿命长(>1000次)
缺点:成本高(600-800/片)
选择建议:
对流到精度要求低的推荐菲林掩膜
量产或高精度需求选择铬板
三、光刻工艺流程
1. 基片预处理
硅片/玻璃片超声清洗(丙酮→异丙醇→去离子水)
脱水烘烤(150℃, 10 min)
必要时进行氧等离子处理(提高表面亲水性,增强SU-8附着力)
2. 光刻胶选择
参数 | SU-8负胶 | AZ正胶(如AZ 5214) |
曝光后行为 | 曝光区域交联固化(不可溶) | 曝光区域化学键断裂(可溶) |
显影结果 | 未曝光区域被显影液溶解 | 曝光区域被显影液溶解 |
光敏感波长 | 365 nm(i-line) | 365 nm或405 nm(g-line/i-line) |
2. 结构特性对比
参数 | SU-8负胶 | AZ正胶 |
分辨率 | 1–300 μm(适合高深宽比结构) | 0.5–2 μm(适合高精度线条) |
深宽比 | 可达20:1(如300 μm厚胶) | 通常<5:1(厚度<10 μm时) |
侧壁形貌 | 近垂直(曝光剂量优化后) | 直壁或轻微正锥角 |
机械强度 | 高(交联后硬度类似塑料) | 低(显影后胶层较脆) |
3. 光刻步骤
匀胶:旋涂光刻胶(转速500-3000 rpm,厚度1-300 μm)
前烘:热板或烘箱中分阶段加热,避免热应力(例如65℃预热5分钟,95℃烘15-60分钟,依厚度调整)
曝光:紫外光(i-line, 365 nm)照射,剂量100-400 mJ/cm²
后烘(仅负胶):促进交联反应,热板或烘箱中分阶段加热,避免热应力(例如65℃预热5分钟,95℃烘15-60分钟,依厚度调整)
显影:
正胶:0.5% TMAH溶液
SU-8:PGMEA溶剂
步骤:
浸入显影液轻摇1-3分钟,未曝光部分溶解。
异丙醇漂洗,氮气吹干。
检查结构完整性,必要时二次显影。
坚膜:150℃ 5min (SU-8推荐)
硅烷化:常用tmcs处理,也可以用氟硅烷处理(参考衔接)
关键参数:
对准精度:±2 μm(需掩膜对准机)
曝光深度控制:能量密度×时间
四、PDMS浇筑与脱模
1. PDMS配制
基胶与固化剂比例:
标准硬度:10:1(w/w)
柔性需求:5:1(适用于可拉伸器件)
混合脱泡:
离心脱泡:2000 rpm × 5 min
真空脱泡:-90 kPa至气泡消失(约30 min)
2. 浇筑成型
倾注PDMS至模具表面(厚度建议>3 mm防撕裂),避免气泡
固化条件:
常规固化:80~90℃ × 1h
快速固化:120℃ × 20 min(需验证热膨胀影响)
3. 脱模操作
冷却至室温避免热应力
从边缘缓慢剥离(推荐使用手术刀片辅助)
异丙醇冲洗去除残留未固化PDMS
氮气吹干保存
注意事项:
高深宽比结构(>5:1)需浸泡乙醇降低粘附力
避免直接接触通道区域(镊子使用硅胶头)
SU-8厚度控制:旋涂速度与粘度决定厚度,需校准参数
曝光剂量优化:避免欠曝(结构不完整)或过曝(细节损失)
温度梯度:前烘和后烘需缓慢升降温,防止SU-8开裂
脱模技巧:PDMS柔性好,但复杂结构需小心剥离,避免撕裂或无法脱模
五、PDMS键合工艺
1. 表面活化处理
等离子处理(不同厂家等离子以实际为准):
参数:50 W, 30 s, O₂流量50 sccm
效果:生成Si-OH键,有效期<10 min
化学处理:通过化学处理提高键合强度
2. 键合操作
将PDMS与玻璃/另一片PDMS对准贴合
施加均匀压力(~10 kPa)
二次固化:75℃ × 1 h增强结合力
键合质量检测:
显微镜观察界面无气泡
压力测试:通入液体至破裂压力(通常>30 psi)
六、总结与优化建议
掩膜设计:根据掩膜工艺设计不同线宽
脱模剂处理:模具需要进行硅烷化处理方便脱模
快速原型方案:3D打印模具(精度50 μm)+ PDMS浇筑(总周期<6 h)
参考文献:
Whitesides, G. M. (2001). Soft Lithography in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.
Xia, Y. N. (1998). Soft Lithography. Angewandte Chemie.
此工艺指南基于实验室级生产环境编写,如有疑问,可以联系我们技术人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