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孔膜集成微流控双层芯片的细胞培养简介

2025-03-04 08:40
7

使用微流控双层集成芯片(中间含多孔膜)进行细胞培养的流程可分为芯片设计、细胞接种、动态培养和检测分析四个阶段。以下是详细步骤和注意事项:


一、芯片设计与制备

1. 芯片结构设计

  • 双层结构:上层为细胞培养腔(模拟组织或血管腔),下层为灌注腔(培养基流动),中间通过多孔膜(孔径0.4-8μm)分隔。

  • 多孔膜材料:聚碳酸酯(PC)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(PET)或PDMS膜,需根据细胞类型选择孔径(例如:内皮细胞常用1-3μm)。

  • 微流道尺寸:通道宽度100-500μm,高度50-200μm,需匹配细胞尺寸和流体剪切力需求。

2. 芯片加工

  • 材料选择

    • PDMS(聚二甲基硅氧烷):常用材料,生物相容性好,可通过软光刻法加工。

    • 玻璃或PMMA(有机玻璃):用于芯片基底或盖片,提高稳定性。

  • 制备步骤

1.      使用光刻技术在硅片上制作SU-8模板。

2.      将PDMS预聚体与固化剂(比例10:1)混合,浇注到模板上,抽真空除气泡。

3.      80℃固化1小时,剥离PDMS层,打孔形成进样口和出样口。

4.      多孔膜整合

      • 方法1:将预制的多孔膜(如Transwell膜)夹在上下层PDMS之间,用氧等离子体处理(30W,30秒)键合。

      • 方法2:直接通过微加工(如激光打孔或刻蚀)在PDMS层中间形成多孔结构。

5.      键合芯片:将上下层PDMS与多孔膜对齐,加压加热(70℃, 30分钟)或使用生物相容性胶水(如Norland OpticalAdhesive)密封。


二、芯片灭菌与预处理

1. 灭菌处理

  • 高压蒸汽灭菌:121℃、15分钟(适用于耐高温材料如玻璃、PET膜)。

  • 紫外照射:将芯片暴露于紫外线下30分钟(PDMS芯片需避免长时间紫外老化)。

  • 乙醇浸泡:75%乙醇浸泡2小时,PBS冲洗3次去除残留。

2. 表面修饰(可选)

  • 细胞黏附增强

    • 用0.1mg/ml多聚赖氨酸(PLL)或纤连蛋白(Fibronectin)溶液灌注芯片,37℃孵育1小时。

    • 胶原蛋白涂层:注入1mg/ml胶原蛋白(Col-I),4℃过夜。


三、细胞接种与静态培养

1. 细胞悬液准备

  • 消化细胞至单细胞悬液,密度调整至1×10 cells/ml(高密度适用于贴壁困难细胞)。

  • 加入含5% FBS的培养基减少剪切力损伤。

2. 细胞加载

  • 上层接种

    1. 从上层进样口注入50-100μl细胞悬液,静置10分钟使细胞沉降到多孔膜表面。

    2. 翻转芯片,使细胞贴附于膜上表面(模拟基底侧)。

  • 下层接种:若需共培养(如内皮细胞+上皮细胞),反向注入另一细胞类型至下层腔室。

3. 静态培养

  • 将芯片放入培养箱(37℃, 5% CO),静置4-6小时使细胞贴附。

  • 补充培养基至完全覆盖细胞层,避免干燥。


四、动态灌注培养

1. 连接流体控制系统

  • 使用注射泵或气压泵以低流速(0.1-10μl/min)灌注培养基。

  • 剪切力控制:根据细胞类型调节流速(例如:内皮细胞通常耐受1-10 dyn/cm²)。

2. 培养基循环

  • 采用连续灌注或间歇换液模式(如每24小时更换50%培养基)。

  • 共培养系统:上下层可分别灌注不同培养基(如上层为组织特异性培养基,下层为血管灌注液)。


五、实时监测与终点分析

1. 在线监测

  • 显微镜观察:通过芯片透明窗口使用倒置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。

  • 传感器集成(可选):pH、氧分压或葡萄糖传感器实时监测微环境。

2. 终点检测

  • 跨膜电阻(TEER):通过电极测量多孔膜两侧电阻值评估细胞屏障完整性。

  • 荧光染色

    1. 注入Calcein-AM(活细胞)/PI(死细胞)染色,共聚焦显微镜成像。

    2. 免疫荧光:固定细胞后标记ZO-1(紧密连接)或F-actin(细胞骨架)。

  • 跨膜迁移实验:在下层腔室加入趋化因子(如SDF-1),分析细胞透过多孔膜的数量。


六、关键注意事项

  1. 防泄漏设计:键合前确保多孔膜与PDMS接触面平整,可通过等离子体处理提高粘附性。

  2. 气泡控制:灌注前用脱气培养基预润湿通道,避免气泡阻塞微流道。

  3. 剪切力优化:通过计算流体力学(CFD)模拟确定最佳流速,避免细胞脱落。

  4. 无菌操作:在超净台内完成细胞加载步骤,使用0.22μm滤器过滤灌注液体。


示例应用:血脑屏障模型构建

  1. 上层接种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(HBMEC),下层为星形胶质细胞。

  2. 灌注5% CO平衡的ECM培养基,流速2μl/min模拟生理血流。

  3. 通过TEER值>200 Ω·cm²确认屏障形成后,进行药物渗透性测试。

通过以上流程,可建立高度仿生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,适用于药物筛选、病理机制研究和组织工程等领域。